
“共享家居”市场前景不理想 家居必将困难重重
2018-08-04 09:53 点击:565
本以为共享经济泡沫快破裂完了,没想到近期又涉及家居领域的迹象。近期共享家居企业“至家”获得了真格基金和清流资本大约有千万美元的融资。而之前,与此模式相似的“我在家”获得了A2轮的融资大概有过亿元,其中不缺有知名投资机构今日资本、金沙江创投等机构进来押注。
恭喜融资和接收新模式的同时,我们也应反思一下,这种商业模式到底能否得到持续验证,这种模式的逻辑建立在装房子、买家具一直是很折腾人的事情,眼花缭乱的SKU,其流程复杂、体验差,且长期深陷高价的陷阱里。用户饱受长期的煎熬和折磨,故此通过上门体验的行为来嫁接消费场景,从而达成交易。 比如用户A在某共享家居平台上买了一套沙发,并同意在平台上共享出来供其他用户体验和使用,用户B呢也想买一套和用户A家一样的沙发,就可以预约去用户A家里体验和使用。而后,用户B确认下单,用户A便能得到5%佣金。当然,这个故事的素材还有供应链优势带来的产品性价比。 如果这种商业模式运营起来,需要弄清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向不认识的人开门?我为什么要进入一个不熟悉的人的房间?这中间核心问题是建立在彼此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很好的管控和信任基础,就不是节省一些成本或赚5个点的佣金这么简单了。 对于家具品牌商家来说,共享家居平台算是一个新渠道,平台利润空间在于跟上游供应链厂商的议价能力和加价贩卖给消费者,利润是很低的,只有那么一点点。即使这样,净利润依然少得可怜,因为平台需要承担运营成本,层层扣除之后,手里已经几乎没有多少了。 还需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未来能做多大很难定论,目前从各方了解到的经营数据来看,这块市场显然并不乐观。之前有次活动,我在家创始人赵启明表示,目前销售业务已覆盖161个城市,南京、武汉、北京、杭州、厦门等多个城市开通了生活家服务,2017年平台完成了2800万元交易额。“至家”号称自己单月GMV突破1400万,客单价2万,这个数据对应的企业体量依然有限,当平台体量很小却有试图压榨上游时,不能给供应链厂商带来实际的收益,那么合作伙伴的兴趣必然会随之消失。 但是,除了单个C端家庭场景之外,公共空间如酒店大堂、机场、咖啡厅等价值显然比C端用户接受程度要高出不少,可从这方面入手,但推进下去也是比较困难。 某种程度上来讲,家居家具零售的生意跟政策关系不大,但嫁接消费者信任和意识开放,特别是隐私的商业模式,都会面临几大市场考验。资本投了这个项目之后,也得咬着牙表示认可和同意。而作为普通的消费者, 各位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对此种模式的接受程度有多高呢?共享经济的泡沫在很多行业已经戳破,这次是否该轮到共享家居行业了?就算这是一把虚火,冷静一下,还是先泼一盆冷水浇灭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