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玻璃行业终于看到了复苏的曙光。伴随着市场景气度提升,价格上涨,洛阳玻璃开始走出低谷,迎来一波久违的上涨周期,反观其业绩亦蒸蒸日上。 市场回暖,洛阳玻璃迎来增长周期 提起洛阳玻璃,想必诸多人的脑海中都深藏着一抹辉煌的记忆。1971年,中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于这里诞生,开创了民族玻璃工业的新纪元。1981年,该浮法工艺被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命名为“洛阳浮法玻璃”工艺,与英国的皮尔金顿浮法、美国皮兹堡浮法并称世界三大浮法玻璃工艺。1994年4月,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起创立,其前身则是1956年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兴建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之一——洛阳玻璃厂。 依靠先进的工艺技术,洛阳玻璃曾独占鳌头,遥遥领先市场上一众竞争对手,比如福耀玻璃(03606.HK)、信义玻璃(00868.HK)等。但让人唏嘘的是,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过程中,洛阳玻璃转型不利,又受困于后起之秀的“围攻”及玻璃价格逐年走低,渐呈衰败景象,扣非净利润连续六年亏损。 洛阳玻璃上半年扣非净利润扭亏 随着市场的“春风”再度吹来,行业供给受去产能、环保等政策影响,需求形成较强支撑,价格上浮明显,洛阳玻璃发挥浮法玻璃和技术加工玻璃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再度起飞。 当前,洛阳玻璃产品包括车用安全玻璃、建筑安全玻璃、装饰玻璃等系列,年综合加工能力1000万平方米。2018年上半年,公司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收购了三家新能源光伏玻璃公司(桐城新能源、合肥新能源、宜兴新能源),业务范围涵盖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两大板块。 报告期内,通过新产品研发,质量提升工程,持续开展“增节降”工作,洛阳玻璃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微降0.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22亿元,同比增加11.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0.03亿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说明其主营业务正走出亏损泥淖,重新回归。而在收益和净利润增长带动下,公司资产负债率较期初下降1.4%至64.95%。 与此同时,受益于生产线改改造技术升级,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增强。期内信息显示玻璃收入1.63亿元,毛利率27.76%,毛利率增加0.46%;新能源玻璃收入5.15亿元,毛利率26.74%,毛利率增加5.6%。 后续展望,玻璃行业的内在周期变动及供给端收缩力度都将促使玻璃板块展现驱动力。 玻璃板块内在驱动强 根据天风证券的研究,平板玻璃价格呈现规律的周期性,大约每3到4年经历一次完整周期,现阶段的周期已经历21个月。但受供给侧改革并叠加环保限产的影响,预计此次周期将延长至2018年末,也就是说2018年玻璃价格依然处在上升周期。 从供给端来看,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发布《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提出,在2020年底前,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设项目。2018年则再次发文要求不得以其他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的建设项目。受政策压力,2017年末,沙河、邢台分别有9条、3条玻璃生产线停产,预计2018年减少产能5000万重量箱,此举将加剧玻璃市场供应紧张,使玻璃价格更加坚挺。 作为行业龙头,洛阳玻璃具有明显的技术和库存优势,抗政策风险压力较小,有助于保持业绩稳定增长。